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语文作文 语文作文
读后感写作五步法_读后感写作五步法小学
zmhk 2024-04-29 人已围观
简介读后感写作五步法_读后感写作五步法小学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读后感写作五步法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读后感写作五步法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关于《原则》读后感优秀范文
2.《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3.《跨越不可能》读书笔记1
4.《目标》读书笔记 | 晓东一周一本
5.读书的时候怎么做读书笔记?
6.终结拖延症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关于《原则》读后感优秀范文
大家读书时只要将原文理解透彻,再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悟就可以了,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那么相关的 读后感 该如何写呢?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关于《原则》读后感优秀范文,以供参考。关于《原则》读后感优秀范文
瑞·达利欧,作为一位金融界具有影响力的对冲基金创始人,三十年来,领导着桥水基金公司,叱咤风云。与他惺惺相惜的挚友乔布斯一样,他曾有一段时间痴迷冥想,都拥有超强的创造力,可以在一次次的重大错误中,不断修正学习,让自己进化。而《原则》,正是他对过往经历的生活和投资的普遍性指导。整个下午,我都试图在和瑞·达利欧“隔空”对话。
人类如此渺小,无论如何努力和勤奋,对世界有多么准确的研究,他说,你都不能够真正预测下一步真正会发生什么,这被称之为“不确定性”。没有防守的进攻,在全球外汇市场和债券研究中就会变成赌博,“不确定”性已经让他的好几位最富有的朋友彻底破产。达利欧本人也曾经两次破产,到最后公司只剩下他一个人,但得益于原则,总能像不死鸟一样经历“凤”凰涅槃重生。在他看来,如何建立防守机制,形成一个应变的操作系统,这也被称之为“原则”。
在达利欧看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生物丛林中存活,必须不断进化。资源从来都是有限的,20%的人掌控着80%的资源并非偶然。无论哪一个领域,总是有一小撮人,特别优秀,他们就是制定并主宰各种规则的英雄。例如达芬奇、牛顿、富兰克林、爱因斯坦、丘吉尔、乔布斯、比尔盖茨……等等。于当下的中国商界,此现象更甚,风投市场红杉资本基本能够在每一个大的趋势赛道精准布点;阿里巴巴和腾讯作为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巨头,在各个细分领域取得霸主地位,强压着中小创公司变成阿里系、腾讯系;华为专注电信领域的研发,挖了足够深的护城河,难逢敌手,这些都不是偶然。
细细品读之下,你会发现,作为一个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在他相当长的财富自由之后,金钱已经不是他的唯一诉求,他在追求一个快乐的人生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他试图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他对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具有超高的额外兴趣,并尝试和各个领域的专家交流,以获得充分开放的心态,而后者,正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业成功的法宝。
世界的能量相互守恒,没有人能够持续“占有”任何一笔财富,包括,瑞·达利欧。作为一个动物性存在,人,需要有一定的金钱来购买生活资料,并以此维系自己的生命。因此,没有钱,万万不能,但钱一旦越过标准,就会越来越变得不重要。我一直认为,金钱,于五行之中,不仅属金,也属水,一时拥有,然后可能转瞬即逝。
昨天,5月10日,李嘉诚先生正式退休了,众所周知,香港长和系创造了资产神话,让他一度成为了华人首富。可以想见,几十年来,他个人拥有财富的数量,是何等的巨大。也许很多人羡慕他拥有的巨额资产,可事实上,他亦不过是一个凡人,世界是如此的奇妙和伟大,这一丁点的财富,在世界发展的长河中,根本无足挂齿。与其艳羡他创造的财富,不如尊敬他的为人处世价值观。一位90岁的老先生,几乎没有休息过,一辈子忙碌于自己的事业中,最终捐赠了大量财富用于教育和医疗,这真的很让人尊敬。我想,李嘉诚先生一定是看透了金钱的本质,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聚集在他身上,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也。所以,人心真的特别奇妙,往往一个思维转化就能改变一切,一旦对某事某物看破,就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了。
达利欧认为,除了财富之外,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极其重要。我们要先学会和自己相处。让自己不管有没有财富,而变得快乐起来。许多人有这种危险,拥有了财富,却并不快乐。许多人为了汽车、房子、游艇、江边豪宅等等,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一旦拥有,却不一定快乐,实乃可悲。
站在平视而不是仰视的角度来揣摩达利欧,我会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对冲基金创始人,他满足了吗?到了人生的晚年,他还想干什么?他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了吗?没错,他管理着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1500亿美金资管规模),他的团队拥有最优秀的人才,他设计了流水线式对冲基金的管理流程。可以说,这么多年以来,他被各种各样的鲜花和掌声簇拥着。但他筋疲力尽,而且不能够专心,自言虽然每周工作80小时,一边管理着资产,一边管理公司,仍旧不能在最佳状态,时间远远不够。显然,他被束缚住了。人终究要考虑清楚,你到底是将工作视为什么,是驾驭它还是成为它的奴隶?是享受它,还是被它牢牢地束缚?也许,从人生终极意义的理解上,达利欧并没有达到最佳,缺乏一些中国佛道的超脱。
面对社会发展的无序,人生际遇的偶然,事物变迁的无常,我们当如何自处自洽?达利欧的态度很简单,谨守住自己的原则,依循着原则工作,依循着原则生活,那末,结果自然不会太坏。我想,这些原则不仅对达利欧有用,对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成长也有莫大裨益。试问,谁能独享有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原则,抑或藏之于名山?
合上全书,画完感触文字的最后一根横线,一次关于自我、人生的透彻反思就暂且告一段落。想想,人若常以《原则》为矢的,置“身”于其中,然后自省自励,等再次抬头看这周遭,必将恍如隔世。
关于《原则》读后感优秀范文
任何组织或机构若想正常运转,其工作原则必须与该机构成员的生活原则相契合。——瑞·达利欧
一个机构就像一部机器,主要由两组部件构成:文化和员工。二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因为机构的员工塑造了机构的文化,而机构的文化决定了选用什么样的员工。优秀的机构拥有优秀的员工和优秀的文化。优秀的员工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出色的能力。优秀的文化不掩盖问题和分歧,而是公开妥善解决,喜欢让想象力驰骋且愿意开创先河。
首要原则是打造良好的文化。
要营造一种允许犯错,但不容忍罔顾教训一错再错的文化。意识到错误是事物演化过程中的自然连带部分。不要纠结于一时的成败,要放眼于达到目标。要观察错误模式,判断是否因缺点而引起。记住在经历痛苦后要反躬自省。知道哪些错误可以接受,哪些错误无法容忍,不要让你的下属犯不可接受的错误。
第二大原则是用对人。
之所以要用对人,是因为用人不当的代价高昂。要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要记住人与人存在差异,认识不同、思维不同使不同的人适合不同工作。对待你的团队要像体育界管理者那样:没人能靠一己之力单独取胜,但每个人都必须战胜对手。
出色的人不容易找,所以要想着怎样留住人。找人不仅是干份具体工作,你还要愿意与其分享你的生活。考虑薪酬时,要提供稳定性也要让人看到机会。要记住维系伟大的合作关系,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体贴和宽厚。
为了恰当地用对人,还要持续培训、测试、评估和调配员工。要懂得你和你的下属将经历个人成长。要准确地评价人,不做“好好先生”。严厉的爱既是最难给的,也是最重要的爱(因为它很不受欢迎)。要知道了解人们怎样处事和判断这种处事方式能否取得好结果,这比了解他们做了什么更重要。
瑞·达利欧将做好桥水基金的方法总结为《原则》,涵盖生活、工作、管理等方面,林林总总,你总以为成功有秘密,读完你可能发现成功道理大致相似,其中不少你也听过,觉得不过如此——但说到,并且做到,这才是成就瑞·达利欧的秘密,这才叫原则。
关于《原则》读后感优秀范文通过学习作者瑞·达利欧编的《原则》这本书,使自己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其中的各项管理原则和生活原则使自己收益颇丰,在今后的的工作和生活中,自己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并从以下几点进行提升自我,达到新的高度:
一、做一个现实主义者
因为我明白了,想要拥有一个成功的生活,我们就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是改变世界还是享受生活,或者是两者相同时兼得。我其实想要两者兼得,既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为世界做点贡献,同时又能享受生活,因为我想要的是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享受生活的过程就是在工作,在工作的时候就是享受生活。像作者瑞·达利欧在书中描述的自己一样,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失败后,我至今仍然害怕跌倒,但我会去思考这种痛苦,怎么产生?怎么由来?如何解决?下次还会不会再犯?通过这次跌倒,有没有学到什么?看到瑞·达利欧说他自己基本上已经走出为了犯错而痛苦的阶段,在享受从犯错中学习的愉悦。这也是我一直想要努力学习到的本领。
二、做一个头脑极度开放的人
在同他人沟通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向他人学习各种知识,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多从同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便于能够尽量减少工作量,从而使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不同的人看待同意事物的方式是有差异的,有人关注整体,有人关注细节,有人是发散思维,有人是线性思维。并在于阐述哪种方式好,哪种不好,只是个人必然存在某种倾向,而在对立的方面存在不足,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看的角度不同,如果不能保持大脑的开放,可能会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对的而造成冲突。因此在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保持一颗极度开发的大脑,要多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多学习他人的长处为自己所用,不要钻牛角尖,多思考多学习,这样才能够在与他人的相处中获得共赢,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
三、做一个不被打败的人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书中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当遇到困难或挫折能够继续坚持,总结再出发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各个方案的探讨、沟通确定都需要一个过程,当方案确定下来去实施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困难,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一定不能够灰心丧气,最重要的时候能够理性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和相关人员沟通,确定更优的解决方案,重新评估后再去实施。
四、挑战自己的极限
每个人都想把工作做好,要想把工作做的更好,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认清自我,结合工作规划和需要,积极挑战自我,提升自我,只有在能力和知识积累上取得了突破,我们才能够把工作做的更加的卓越。
五、牢记成功的五步流程法
(1)有明确的目标。
(2)找到阻碍你实现目标的问题。
(3)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做一些必要的事实践方案,实现成果。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一定会多学习各种原则,结合自身情况,形成自己的原则、标准和准则,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获得新的突破。什么是原则?原则就是宗旨,标准,行为准则。我们可以考虑下自己拥有什么样的原则,可以独立的思考下自己想要什么?事实又是什么?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然后制定切合自己的原则。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 在集团老师推荐这门课之前,其实身边的朋友也推荐过,一直没读全,只零星的翻看过其中一、二课。利用这次读书的契机,索性好好地“啃”了3遍,受益颇多,原来产品思维也是一套强逻辑线,与管理学类似,有着诸多“套路”。
? 首先,产品思维的底层逻辑是用户驱动,这一点很好理解,通过“产品”这种介质,建立与用户的关系,通过服务创造价值,满足用户需求。作者对于产品能力的定义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资源,把自己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然后从对应以上定义的内容进行阐述,可读性非常强,逻辑性非常强。不愧为同事和朋友力荐的一堂好课。
? 因为“用户驱动”,所以产品思维,首先要学会“看到用户”和“倾听用户”,从而获取用户情绪。这种情绪是所有生物的底层情绪: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主要分为四类:愉悦与不爽、愤怒与恐惧,两两之间都分别以“满足”、“被侵犯”关键词所连接。
? 怎么理解呢,我们不妨顺着作者思路找答案:一个人的愉悦往往基于两个方面(笔者认为这里也可以结合需求层次论进行理解),一种是用户生物性生存,另一种是用户社会性存在,即社会关系被确认,,当两者中的某一方面被满足,人就会愉悦。比如人饿了有充足的食物,他就会愉悦,又比如自己在工作中的某个决策、某个行为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被重视,也会因“存在感”需求被满足而产生愉悦的感觉。而不爽,本质上就是某个点或某个预期没有被满足,比如员工特别努力工作以期待获得某个奖励,但最终却没有被评上,“不爽”的情绪便会产生。对于“愤怒”与“恐惧”的关系,作者用了“被侵犯”这个词来连接,并列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两者区别:在猫A的笼里放入猫B,猫A的“领地”被侵犯则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但若在猫A的笼里放入一只老虎,猫A产生的则是恐惧的情绪。
? “恐惧”,是一个不太好的情绪,但却不一定产生不好的效果,恐惧点即痛点,这是文中给我冲击力比较大的一个观点:因为恐惧,所以需要有产品来帮助用户直面恐惧。比如恐惧青春消逝,这时候你就需要买化妆品、保养品;比如恐惧各种身体疾病,医疗产品就出来了;你恐惧未来进不了好的小学、考不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发展,教育产品便应运而生。
? 然后,在读懂用户情绪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甄别人的潜意识行为与角色化行为,前者才是用户的真实选择,而后者往往是一种经过训练的表象角色扮演,这一点在客户调研工作时尤其要注意,很可能搜集到的调研数据,都是“集体人格”的误导。所以在实际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通过调研内容的科学、合理性设计与数据分析,也要结合用户故事进行访谈,尤其建议对退费、转班等情况的学员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听取真实的消费体验,而非仅从关系处理得较好的KOL人群里获取体验信息。全面、科学的客户调研方式,目的真正产出客户“满足”的产品。
? 在观察用户后,接下来是要判断用户。首先从企业自身来看,我们自己的产品是否是基于“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是否具有势能的发展趋势?这是做产品时的首要思考。然后才是基于前面的用户情绪分析,在“痛点”、“痒点”、“爽点”中找产品机会。
? 我们常说“场景思维”,在文中进行了充分阐述。场景要拆开来看: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景是指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场”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裹挟用户的意见。
? 在建立用户认知后,我们需要通过持续的系统能力“厚积”,才能实现各用户体验感“薄发”。“做一个产品,就是要做一个东西,让它成为某些人生活中,工作中可以确定性依赖的存在。我们在定义一个产品的用户体验时,往往从五个层次来体现:一是战略存在层,即我们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二是要看我们的产品能力能做到哪些事,以及我们不做哪些事,并且是坚决不碰的;三要考虑自身的资源结构,通俗来理解,即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四是产品的角色定位;五是用户的感知层,比如产品颜色、声音等。紧接着,通过工具“用户体验地图”来系统性地从用户视角梳理,而管理员视角进行设计和罗列。文中介绍了一个“五步法”套路:一是通过“用户故事”的方法,对“第一只羊”完整地了解,以完成人物角色的完整画像;二是清晰描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三是关注从用户接触你的服务开始,到实现其目标期间,所有服务用户的触点;四是用户使用路径,这是相对于第三点提出的,即用户接触服务触点所经历的过程是什么;五是用户情绪曲线,掌握用户在整个场景中的情绪变化。作为一个非产品人,这个套路着实给了我很多框架性的思考,我们的用户是“大明”?还是“笨笨”?还是都有?我们需要将现有产品进行分层?我们真的思考清楚了吗?如果没有,那设计出来的产品,是否无法真正让客户满足?
? 课程最后,还讲了服务蓝图,激励和把事情做过头的口碑,用户价值公式(个人觉得可理解为用户机会成本的一种算法)所引出的创新模式。相比之下,对我触动较大的还是在前面的课程内容,帮我建立了一套学习产品思维的思考逻辑。对于一个系统学习和应用过项目思维的人来说,各种思维模式之间还是存在一些互通的地方,对于不同的地方,则是关注的重点,也是拓宽思维角度的途径,希望在组织的带领下,静下心来读更多更好的书,成就更好的自己。
《跨越不可能》读书笔记1
本书的作者威廉·克瑙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拥有超过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他专精的研究领域是为现代都市人群提供负面心理引导和治疗,比如抑郁症、心理亚健康、拖延症等等。除了给普通人治疗心理疾病,他还给美国军方提供大量咨询服务,是世界上研究心理认知疗法的先锋专家;
《战胜拖延症》出版于2011年,主要针对都市人群常见的负面心理——拖延症,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在书中作者将运用心理学方法行之有效地解决拖延症,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积极高效,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体验。
拖延症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有甚者会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问题。本书将从拖延症的分类、战胜拖延症的方法带你科学认识并战胜拖延症。
拖延症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怎么才能摆脱拖延症,实现高效工作和生活?最近我的情绪低落,工作积压很多,不到最后一刻,都找各种理由去做,压到最后一刻了,才急急忙忙的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做不好,客户反馈也不好,形成恶性循环;
感觉到问题的出现,也就想办法去解决,读了本书后,知道了拖延症的形成原因与解决方法,原来有很多人也像我一样深受其害;
文中讲到一个世界文化名人的故事,这个名人很可能是史上最让人遗憾的拖延症患者,《蒙娜丽莎》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堪称无价之宝,几乎是家喻户晓,而它的作者也同样有名,就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天才之一达·芬奇;
达·芬奇不仅是一个天才,还是一个全才,他的一生涉足建筑、艺术、工程、数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无论从智商还是精力,都远超常人的天才,却一生都饱受拖延症的困扰;
他的一生,由于注意力过于分散,涉及领域过于广博,导致很多事都半途而废,就算最终完成的作品,也是几经拖延。比如,众所周知的《蒙娜丽莎》,他画了四年;《最后的晚餐》,他画了三年,因为经常拖延,所以严重伤害了客户关系,导致他一生完成的画作并不多,传世之作只有不超过20幅,其中有五六幅定制画作,甚至直到去世也没有交付给客户。
而且,在其他的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大部分项目都停留在计划和草稿中,没有彻底完成。这种拖延的习惯让他饱受折磨,在一本笔记中,他曾经惆怅地抱怨自己:告诉我,告诉我,我到底有哪件事情是完成了的?可见拖延症造成的挫败感,就算是天才和伟人也不能幸免。
其实说到拖延症,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比如明明第二天就要交作业,还非得玩会儿游戏再说,明明第二天有事要早起,晚上还非得追个剧再说。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且也确确实实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
那么有办法改变吗?这本《终结拖延症》,就是讲述如何治疗拖延症的书。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这本书,看看你是否患有拖延症。如果有,那么又该如何治疗,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行动高效、心理积极的人。
首先来说说拖延症的几种主要分类和症状,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你属于哪种拖延症。
第一种拖延症,叫做期限性拖延,这种拖延症几乎普遍存在于大多数都市人群中。在你们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几乎每一天,都伴随着让人不快的期限性任务;
比如上学的时候,需要面对的是每天要交作业、下周要测试,这种让人毛骨悚然的期限;而在工作的时候,需要面对的期限性任务就更多了,几乎每项工作都有固定的完成期限,无论你有多么不愿意,那个期限都在等着你,比如下班前做完、下周一交报表这种话是不是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面对这种期限的时候,拖延症患者的首先反应是四个字:时间还早,然后愉快地玩玩手机,刷刷抖音,等到最后期限即将来临的时候,才会焦灼不安,拼命补救,甚至明明第二天就是某项工作的最后期限,可是你头一天晚上还会忍不住玩手机到深夜;
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再玩会儿,等到明天早上早点到公司去也来得及,但是一不留神就玩到了半夜两点,第二天早起当然是不可能的,任务就理所当然地被拖延了。这就是期限性拖延。
第二种拖延症,叫做自设障碍拖延症,这是表现形式最明显,对个人发展影响也最严重的拖延症,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自我怀疑和抑郁症。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幸福感,都来源于此。
在学习和工作中,肯定遇到过这样一种人,随时随地都在抱怨——在学校,则抱怨老师不公、学校条件太差、考试内容太偏;在职场,则抱怨同事难以相处、上司不近人情、市场环境恶劣。总而言之,这类人为了推迟完成任务,能凭空想象出无数种创意十足的困难,然后心安理得地推迟;
自设障碍拖延症,对心理的影响太大了,会让人紧张、焦虑不安,甚至觉得整个世界都充满恶意,困难重重,进而感觉人生无味,毫无希望。更极端的情况下,会导致下意识逃避,厌世避世,频繁跳槽只是最轻微的结果,更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抑郁症,大家不得不防。
第三种拖延症,叫做分心拖延。这很可能是一种在信息时代更加常见的拖延症类型,为什么这么说?仔细想想就知道了,信息时代的我们,每天都浸泡在信息的海洋里。
全世界各个角落,各色人等,发生的各种事情,都会用无数方式进入你的视野。每天早上打开电脑,明明想着处理完一件事,结果突然弹出来一个新闻八卦。你能怎么办?你也很绝望啊,不点又忍不住,好吧,顺手点进去,然后一早上就没了。各种延伸阅读的链接,有图有真相的追踪,甚至普普通通一个新闻事件,能分成五六季,跌宕起伏起承转合地陆续发出来。太有意思了,你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午饭时间就到了;
所以说,分心拖延,几乎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每时每刻都在吞噬我们的时间,让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变得困难重重,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后续发展。后果虽然严重,但是这种拖延,并不是心理疾病,如果我说让你们靠意志力战胜诱惑,那明显言不由衷;
战胜这种拖延症,需要更科学的方式,本书的终结拖延症的三种方法,作者威廉·克瑙斯称之为“战拖”,战斗的战,拖延症的拖,是不是很热血?
在介绍怎么战拖之前,得说明一件事儿,期限拖延、自设障碍、分心拖延,这几种拖延症,远远不是拖延症的所有类型,在《终结拖延症》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十多种形式不一的拖延症,总有一款适合你。读后感挑这几个表现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恶劣的拖延症来举例,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原书看看。
作者威廉·克瑙斯经过多年研究和观察,总结出了三种终结拖延症的方法,并得到了大量的实践检验,可以说是效果显著,希望对你们有用。这三种方法分别是:认知方法、情绪方法、行为方法。
我们先来说第一种方法,认知方法。
认知方法就是首先从思想角度,客观认识自己有拖延症,并且建立改变的决心。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拖延症大多数人都有,但是下决心改变的人并不多。为什么?因为轻微的拖延症,不仅不会影响生活,反而会让一个人显得亲和,更加容易构建人际关系。这也是战拖的障碍之一,所以说,想要终结拖延症,首先就需要客观认识拖延症。简单来说,你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挣脱自我意识的控制,从客观角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拖延症症状,并确定有没有改变的必要。
比如,如果你有明显的期限拖延症,首先就得梳理拖延症是不是给你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果答案是确定的,那么本书中介绍的“五步改变法”你值得拥有。五步改变法,是认知方法中的重要武器,也是终结拖延症必不可少的流程,非常重要,一定要留意。
我们先说说第一步,觉察。这一步非常容易理解,就是从自我意识中挣脱出来,从观察角度审视拖延症,并梳理自己的拖延症症状,做好终结它的心理准备。就像亮剑,鼓起勇气对拖延症宣战。第二步是行动,这一步需要用意志力控制拖延症,简单来说,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比如一个周,甚至三五天时间内,用意志力强迫自己扭转拖延症,积极工作,完成任务;
这个过程会相当痛苦,很容易失去乐趣怀疑人生,这是不可避免的。跟拖延症短兵相接,当然不会轻松。怎么持续行动,给予拖延症源源不断的打击?就要说到第三步。第三步是调节,你要在拖延症和积极行动之间精心调节。比如积极完成三天任务,然后允许自己拖延一天;或者光速做完一天工作,然后玩几个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长时间的自我否定,时刻都觉得拖延症就像一座大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无论经过多少努力,都无法改变。
威廉·克瑙斯告诉我们,这种心理不仅不是坏事,反而证明你在战拖的过程中走了一大步,拖延症已经在败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跨越到了第四步:接纳自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自己有所不满,深深的自卑隐藏在你的心底,平时难以发觉,只不过在前四步向拖延症亮剑的过程中,让这种不满和自卑彻底暴露在你面前。没关系,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接纳自己的缺点。这样做的好处是,会在不经意之间,增强心理忍受能力,释放出那些被自责、怀疑、紧张压抑的正能量。接纳自己以后,你需要用最后一步巩固战果。这就要说到五步改变法的第五步: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幸福感的终极来源,但是每个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人自我实现的方法是让家人幸福,有的人自我实现的方法是获得认同,甚至有的人自我实现的方法是消费。但是无论何种表现形式,你要做的,就是用心观察战拖过程中,能够让你得到自我实现的改变和小事,然后强化这种幸福感,并从中获得持之以恒的力量。
这五种方法,就是战拖的第一种方法:认知方法。从这种方法中,你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拖延症,并作出终结它的决定。但是要彻底治好拖延症,靠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暴自弃,会如影随形纠缠着你。如果处理不好,会适得其反,陷入放弃治疗的深渊。
要如何摆脱这些负面情绪呢?这就是《终结拖延症》这本书中介绍的第二种方法:情绪方法。情绪是什么?情绪就是我们面对世间万物和众生所产生的反应:有的人和事物会让你愉悦;有的会让你愤怒;而有的,会让你忍不住悲伤。
仔细回味一下,情绪像不像是完全自发的本能反应,而不是由理智所决定。比如我们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悲伤和同情的情绪,而不是由理智下达命令,说你给我哭!是不是这样?
对情绪和理智的这种关系,威廉·克瑙斯在《终结拖延症》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比喻:马儿和骑士。情绪是一匹马,理智就是这匹马的骑士。马代表我们用以逃避压力的冲动和激情,只知道两件事:如果感觉不好,就光速逃跑;如果感觉愉悦,就小跑着凑上去。这匹马的特点,就是嗅觉敏锐,能够快速识别甚至预知危险,并提前带着骑士逃跑,它才不管情报是不是错误,会不会虚惊一场呢,靠本能行动,才是它的唯一主张。但是骑士不一样,骑士是一个人的高级思维过程。骑士会推理、判断,控制行为,甚至会铤而走险。
在遇到一件事时,情绪这匹马会本能地产生反应,如果感觉不好,就抗拒靠近。就像有的人在面对学习和工作时,本能反应是想尽办法拖延,也不愿意打开文档;但是面对游戏和娱乐是,会不由自主地凑上去,完全不考虑是不是还在工作时间。这就是决定拖延症的情绪来源,战拖的情绪方法,说白了,就是教你怎么控制你的这匹马。
说起来简单,但是如果没有心理学基础常识,很多人甚至完全分不清理智和情绪之间的分界线,绝大多数行为都被情绪这匹马控制,骑士就像昏迷在马背上一样,完全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控制这匹马,你首先要让你的理智醒过来,不带任何情绪的判断一件事的走向。比如面对一尺厚的作业,你先不要急着自暴自弃。冷静下来,把情绪扔在一边,客观判断一下,第一,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做得完?第二,做完以后对你有没有好处。如果答案都是确定的,那么,开始用你的理智制定计划,推动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情绪会经常出来捣乱,如果控制不好,说不定哪天就踩死了骑士,彻底走远了,这就走上了不归路,不可取。所以说要学会哄情绪,隔三差五让它放飞自我。具体来说,就是在推动计划的过程中,适当地让情绪控制行为,比如看场**,玩两个小时游戏,等它高兴了再回来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观念,我们是人类,高级动物,理智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千万不要让你的马儿控制行为。否则,会陷入平庸和一事无成的陷阱。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和特长,但是大家从小学着一样的教科书,上着同样的学校,甚至进了同样的公司,为什么成就却天差地远?这其中是不是拖延症的影响?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定律: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表明,任何一个人,只要在某一个领域专注努力一万个小时,也就是只要五年工作时间,就会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但是能做到这点的人却凤毛麟角,因为很多人的时间,都被拖延症消磨,可能工作十年甚至15年以后,全身心投入某个领域的时间才能达到一万小时。而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这个时间的长度还在无限拉长。所以,终结拖延症,是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被拖延症吞噬的时间越多,你用于自我实现的时间就越少,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虚度年华、蹉跎岁月,这些词语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如果你能做到完全由骑士控制行为,那么你的人生境界将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毕竟有句话叫:泰山崩于前而不形于色。泰山在你眼前垮了,你的马儿都不跑,依然冷静地连眼皮都不眨一下,这大概就是骑士的最高境界,让骑士主导你的行为,而不是让马儿主导,这就是战拖方法中的情绪方法;
最后一种方法:行动方法。明朝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王阳明告诉我们一句话,叫知行合一。这句话经常出现在小学和高中的墙壁上,相信你们都耳熟能详。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战拖也是这样,掌握了认知方法和情绪方法之后,如果不进入行动方法,那跟纸上谈兵有什么区别?所以,要马上行动起来。
首先,要做的事是马上决策,从根源上斩断拖延症寄生的土壤,在一些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做完的事情上,需要做到马上行动。比如晚上12点之前关灯睡觉、下午三点打一个重要的电话、回一封电子邮件,诸如此类,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做完的事情上,需要马上行动。时刻记住,让你的骑士控制好马儿,千万不要找借口拖延这种看似简单的小事,不然会功亏一篑。
然后在一些长期症状上,屏蔽情绪影响,制定出简单的行动计划。比如面对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要自设障碍放弃,也不要被动等待时间期限到来,首先冷静地思考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做什么,分为几个步骤,需要多少时间。制定好计划以后,也先不要兴冲冲地一头扎进去。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这样做很容易三分钟热度,随时都有可能半途而废。你需要先分解计划,提炼出几个很容易完成的步骤,一边刷着网页,一边顺手把这些步骤完成。就像面对一份数学试卷,大题先放着,先把选择题做完,这多简单,说白了就是写几个字母而已,轻松容易。
接下来就是硬仗了,面对那些困难重重,长期被拖延症占据的重灾区,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威廉·克瑙斯提出了一个好用的方法,叫做五分钟原则,供大家参考。
五分钟原则,实践起来相当简单,就是你在做那些重大事项的时候,首先安排好第一个五分钟做好哪部分,还是以数学试卷打比方,你可以先安排用五分钟时间做三道选择题。这并不是多么困难的安排,也不用花太多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你卸下心理包袱,避开巨大的任务量带来的沉重压力。毕竟面对三道选择题的压力,跟面对一整张考卷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完全不同的。
等执行完第一个五分钟计划以后,你需要接着做第二个五分钟计划,这样持续推进。说不定你会在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这张考卷。当然,也有人会说,这样做很容易厌烦。没关系,在你严格执行完几个五分钟计划之后,可以接着制定几个五分钟娱乐计划,适当解压,只要不让你的马儿带跑了就行。需要提醒一点的是,五分钟原则中所说的五分钟是虚指,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做调整,只要确保在这段时间内能保持专注力就可以。这就是战拖的一种行动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而且行之有效,希望对大家有用。
本书介绍了拖延症的几种分类,主要有,期限性拖延症、自设障碍拖延症、分心拖延症。针对五花八门的拖延症,作者威廉·克瑙斯提出了三种战拖方法。
第一种:认知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挣脱自我意识的控制,从客观角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拖延症症状,并确定改变的决心。认知方法的主要武器是五步改变法,分别为觉察、行动、调节、接纳自己、自我实现。熟练运用五步改变法,能够让你在认知层面向拖延症亮剑。
第二种:情绪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讲述情绪和理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马儿与骑士”的假设模型,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摆脱情绪控制,理智决策并付诸行动。
第三种:行动方法,这是终结拖延症最主要的方法,需要在前两种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制定计划,战胜拖延症。作者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武器,也就是五分钟原则。利用五分钟原则,可以分解任务,增加心理耐受力,长期执行,会逐步产生良性习惯,彻底终结拖延症。
学习本书,马上实践,学习本书的方法,观察自己的行为和症状,确定改变的决心;期待与你们一起战胜拖延症。
《目标》读书笔记 | 晓东一周一本
获取知识的五个步骤
书中原句
即便五本书都读完了,也不要沾沾自喜,你了解到的仍然是冰山一角。
采访是一种技能。
多巴胺带来的乐趣可以强化“是什么”和“为什么”之间的联系,从本质上提升学习能力。
核心概念转述
第一步要去通读五本书。刚开始我们可能感到很挫败,但没必要否定自己,这说明你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沮丧不是走错方向的信号,而是走对方向的信号。
阅读这五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熟悉术语,读前三本书时,你可能对自己读到的东西无法理解透彻,不要停,不要查,坚持读下去。
读书时做三件事:
001 把历史叙述记录下来,整理新信息。
002 关注术语,如果出现了三四次,把它写下来,查字典,下次再看到,读一读它的定义,保持这种状态,直到你看到这个词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003 把所有让你兴奋的东西记下来,直击灵魂的句子,大吃一惊的事实,突然想到的问题。
如何挑书呢?
第一本是关于这个话题最流行最畅销的书,第二本是同样受欢迎,但是更专业,和主题相关性更强的书;第三本是关于这个主题的半技术性读物;第四本书是真正深奥的专业书;第五本书是要读关于这个主题未来的书。
第二步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和专家们去交流。
第三步是探索空白。当你注意到这个领域里的空白时,这些空白有时会成为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去寻找答案,不要惧怕挫败感。
第四步是不断提问。寻找答案之间的冲突。
第五步是找到叙事结构,把因果联系起来。
完成五步后,把自己编成的知识讲给别人听。
但阅读完五本书不代表你已经学成了,你需要的是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再去阅读新的五本书。
个人体验
这个和主题阅读法很像,不过我当时没有考虑过这么从易到难的读法,未来可以试一下。
目前还是想集中研究写作领域方面的书籍,成为真正的写作者。
行动指引当……的时候,要……做
目前我想要在写作领域里先深耕,所以要先阅读写作方面的五本书,然后间隔重复,之后继续阅读新的五本书。
读书的时候怎么做读书笔记?
话说管理史上里程碑式的4个人分别是:亚当斯密的贡献是“分工理论”,所以专业;泰勒的贡献是“标准化”,可以复制;戴明的贡献是“流程”,过程控制;高德拉特的贡献是“制约瓶颈”,产出最大化。
这本书的作者高德拉特博士先是以色列物理学家,后成为企业管理大师,“TOC制约法”的创造者。他的第一部作品《目标》大胆借用小说的笔法,说明如何通过近乎常识的逻辑推理,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结果一炮走红。
高德拉特20岁时就立志要教导别人思考的方法,即所谓“苏格拉底思考法”,意思是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自己思考、通过提问题让学生摸索、领悟,最后恍然大悟式地找出答案(虽然这种方法自己很不习惯)。他对于传播观念抱有极大的狂热,可以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奔波于世界各地发表演说。他还创立了“高德拉特机构”,并在全球广设分部,以此来训练TOC人才,推广TOC制约法,辅导对象包括通用汽车、波音飞机在内的诸多知名企业,以及包括教师、美国空军将领在内的各行业人士。 继《目标》之后,高德拉特相继出版了《绝不是靠运气》、《关键链》和《仍然不足够》三本企业管理小说以及数本“TOC制约法”理论专著,在全球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TOC制约理论”有点类似于“木桶原理”,“瓶颈”也可以看作“短板”。
而且比较牛的是,《目标》这部管理小说,竟然被拍成**来传播TOC方法。所以看完**《THE GOAL》,读后感亦可共享为观后感。
优尼工厂:优尼公司旗下工厂
罗哥:厂长
钟纳:罗哥的高中物理老师
皮区:优尼公司事业部总裁
唐纳凡:生产经理
史黛西:仓库主管
刘梧:财务经理
我们说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高德拉特第一本小说的名字叫《目标》?这本书就是阐述高德拉特博士的“TOC制约法”。这本书讲的是“优尼工厂”厂长罗哥(高德拉特的现实化身)的故事。“优尼工厂”经营不善,工厂有很多股东,其中一个很大的股东是“美国退休年金”。“美国退休年金”投资策略选择稳健型投资,但因为“优尼工厂”经营不善,原来投资“优尼工厂”的9亿多美元金额经过重新评估值后就只剩下2亿多美金,亏损严重。几个执行董事就要求止损,准备把优尼工厂“割肉”给卖掉。但在“割肉”之前,决定再给企业一个“宽限期”或者叫“最后通牒”,也就是:如果三个月可以把这个企业能够扭亏为盈,那就中止“割肉”,可以不卖掉“优尼工厂”。
作者像“筑梦师”一样搭建了一个环境场景,并构建了一个“故事梗概”:一个订单无法按时交付濒临破产的工厂,罗哥如何在三个月里,想办法让“优尼工厂”扭亏为盈。而且此时,因每日加班夫妻反目,罗哥的老婆带着两个孩子离家出走了,家庭也面临破裂。主人公罗哥顶住压力,并找到了中学的物理老师钟纳(“先知”的意思)指点迷经,最终使“优尼工厂”起死回生、罗哥升职加薪、夫妻复合走向人生巅峰的故事。
作者还构建了小说的几条假设环境,即:任何资源可以分为两类:“瓶颈资源”和“非瓶颈资源”;工厂的生产存在依存关系:一项工序完成才能进行下一项工序;每一种资源的产能都存在“统计波动”(是一个变量而非常量):例如工人生病,机器出现故障等。
小说中,钟纳问罗哥碰到什么问题了?罗哥说我们三个月就要关门了,现在董事会让我解决问题,给我三个月期限,还给我引进了一批机器人,劳动生产率确实是提高了。钟纳问:“存货减少了没有?”罗哥说:“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接下来罗哥表述以下现状:单位成本是降低了,但总存货增加了,没有解决问题。而且工厂里忙的不可开交,人人都很忙,人人都在抱怨。有时瓶颈在生产线:工厂里堆满了库存,但到了交货期限,生产线没有产出任何东西,必需的零件都已经备齐,成堆的在旁待命,但是没有展开装配,原因是某个组件中的零件缺货。而在赶货时需要付额外的加班费等。有时瓶颈在采购端:安排生产时发现仓库没有材料,找到采购部门说,供应商还没有答应供应。这种情况在企业里也时常存在。
接下来钟纳问了一个问题“公司的目标是什么?”并表达先要知道这个大前提后,再去说其他的事情。钟纳没有直接告诉罗哥答案,而是让罗哥自己考虑。文章专门用了一个章节即“第五章:目标是什么”来叙述得出“赚钱”就是公司目标的过程。
明确目标后,再将“赚钱进一步细化”,并给出一个准确的目标“表达方式”,而准确的表达,是建立在精确的定义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目标”引出了三个概念或定义。几条简单的定义如下:
有效产出(Throughput):整个系统通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
库存(Inventory):整个系统投资在采购上的金钱(采购的是准备销售的东西);
运营费用(OperatingExpense):系统为了把库存转化为有效产出而花的钱,可以理解为成本。
定义好这三个概念后,整个公司(系统)的目标就可以表述为:增加有效产出,同时减少库存和运营费用(将“赚钱”这个目标分解成三个后则更具有操作性)。后面的故事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钟纳告诉罗哥,应该将注意力从降低费用,转移到提高有效产出上(相当于提高产能)。
所以,表面上通过机器人提高效率是为了降低成本,但是这是一个“假象”,因为还要为机器人付出很多成本。最根本的问题是公司在营运当中,存在瓶颈。这就是遇到的问题。
在工厂里一般存在两种现象就是“依存关系”和“统计波动”,每个部门与部门之间都是一种依存关系缺一不可,“统计波动”就如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依存关系”和“统计波动就”相加起来就是我们每天要对抗的状况,对抗这种状况的目的就是提高有效产出。提高有效产出就要找出阻碍有效产出的资源,也就是所谓瓶颈资源。
在公司里任何资源只要它的产能等于或少于它的需求就是瓶颈,找到了瓶颈就要在瓶颈上下功夫。首先,集中利用有效资源,把有效资源用到瓶颈上,运用资源的方式推动系统迈向目标。其次,提高瓶颈产出的产品质量,瓶颈因品质影响而损失了瓶颈的生产时间就等于损失了有效产出时间,瓶颈的产出就等于有效产出,因此绝不能浪费瓶颈的时间。最后,就是要减少在整个系统中时间的浪费,据统计在任何零件所消耗的时间中操作和处理的时间都占一小部分,但排队等候的时间却消耗了大部分时间。
小说里,罗哥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原理:“童子军远足”,“搬火柴游戏”和一个具体生产的例子。不止于此,罗哥还推导出了“非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是由其生产潜力决定的,而是由系统中的瓶颈资源决定的”。这看起来像是一句废话。但由此衍生的一个直接推论是:工厂的工人是否永远保持忙碌是最有“效率”的?表面看来,如果不让工人保持工作,就会产生人力的闲置,进而降低了工人的平均产出(效率降低)。但如果让工人100%地满负荷工作,产生的半成品却无法100%地被后续工序利用,进而形成半成品的库存呢?
在工厂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各个部门各忙各的,大家都挺忙活,热火朝天,这样只会造成存货和运营费用的增加,非瓶颈的资源究竟能为系统赚多少钱呢?不是由它自己的潜能来决定的,而是由系统中制约因素所决定,所以就要让流量和需求保持平衡而不是让产能和需求保持平衡。
这就是TOC理论,抽象一点,我认为TOC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通过寻找瓶颈的“局部最优”,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
这一方法论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总体上承认瓶颈的重要性,不应该平均用力地去努力实现每个环节的“局部最优”;二是明确哪些是真正的瓶颈;三是努力实现瓶颈的最优。
我觉得其中第二点尤为关键。作为一本小说,其实全书在三分之二处主人公就走出困境了,后三分之一的篇幅基本在总结经验,将“TOC”的方法论提升到普遍适用的高度。
作者先是在36节明确总结出了“找出瓶颈——挖掘瓶颈潜能——确定其他事项优先级——给瓶颈松绑——循环往复”的五步法。在最后一节,又将发现问题,找到瓶颈的重点落在了“打破思维的惯性,勇于挑战传统假设”之上。
但知易行难。挑战假设,打破惯性,尤其对于国企“体质”下的习惯成自然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信息孤岛、资源占的多多的、责任担的小小的、完成起来轻松的部门文化”的企业来说谈何容易。
“启动资源”(Activating)并不等于“利用资源”(Utilizing)。有被市场拖着走的产出也不赚钱的,也有不管难易及成本先接活进来再说的。TOC方法虽然被很多企业所接受,但有的时候,前提不是有效产出问题,不是TOC方法问题,而是产品是否有市场竞争力的问题,是否是同质化产品、差异化产品的问题。
文章中的几句自认为有启发的话引用出来:
——“什么东西决定了链子(chain,就像自行车链条)的强度?”他问唐纳凡。 “最弱的一环”
——“假如你要改善链子的强度,你首先应该做什么事情?”“找到最弱的一环,指出瓶颈所在!”
——“我不可再积极争取订单了,因为我们害怕额外的销售量会制造出更多的瓶颈,而让我们重新陷入赶工的噩梦中。另一方面,我没有办法要求公司让我增聘人手,或购买机器,因为目前的财务状况显示我们还没有能力这样做。”
——“我们不能靠改优先顺序和加班来解决问题,我们试了很多次,这样做或许能挽救几笔订单,但却让整个工厂陷入混乱之中,而且引起更多订单出问题”
启示1:工厂的产出由瓶颈工序的产出决定,即瓶颈损失1小时则等于工厂产出损失1小时。
启示2:非瓶颈工序环节改善对产出没有影响。也就是说,瓶颈工序A效率没提升,而花钱改善或提升了非瓶颈的正常工序B的生产效率,对工厂整体效率提升没有用。俗话说方法没有用对地方、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启示3:正确的衡量权重应该首先是有效产出排第一;库存排第二;成本或者叫运营费用排第三。以前总以为成本最重要,遇到改善了就只知道去降成本。实际上,流程的优化、效率的提升、组织的精简才是最大的“降成本”。而就降成本而降成本,一个是吃力不讨好,一个是时间长效果低,叫做“吃力不讨好”、“容易得罪人”。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有效产出和存货的整体优化改善力度大,对利润甚至可以贡献几十个百分点;而降成本仅对利润贡献2、3个百分点。
如何理解有效产出的改善?个人理解,生产环节重点在于稳定的生产和工序的全流程管控,效率增加等于成本减少;如加快存货周转率,优化库存结构,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示安全库存风险、“库存使用无缝链接”等等,这些就是有效产出改善,都是相当于在降成本;稳定生产则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切换成本,实现规模降本,提高成材率,减少“质量成本”;需要生产制造部门想办法减少“折腾成本”,也就是根据用户订单尽量将同规格同性能的产品“集批”生产,进一步增加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产销协同”。
生产和销售有个协同效应,如果企业制定“抢占市场主题”战略前提的成本导向的话,销售订单不用过多考虑生产难易。所以要改善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的考核激励导向,难生产的产品给予生产部增加激励权重,减少考核权重。而如果是“稳定运营主题”战略前提的成本导向的话:销售应考虑生产环节的难易,减少切换成本、事故成本和折腾成本。需要销售部门和生产制造部门想办法减少“折腾成本”,也就是根据用户订单尽量将同规格同性能的产品“集批”生产。说白了就是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如何能够无障碍的“产销协同”。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这个问题在一开始,也同样困扰着上书房的姐妹们,我们都因坚持读书是自我成长最基础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而聚集在一起,共同运维着这个读书类公众号,但并非什么专业评论家或专栏作家,如何选择“有用”的书籍,如何点评一本书,初期谁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但是很快我们就先达成一个共识:上书房致力于“阅读是愉快并能从中有所收获的”这样的宗旨。不功利,不装逼。想看哪类就哪类,风吹哪页读哪页。
因此,接下来就来谈谈如何完成书评/读书笔记呢?
1.摘录
先是在书上划重点,感动你的语句和重要的语句。
我们在看书时,难免都会在看的过程中,随着情节的深入,或者是对作者传达出的观点,又或者是书中某些对话,一些金句,形成内心的“惊叹、认同或者异议”这样的时刻吧。但当整本书完成后,让你写写你“都看了些什么,这书是讲什么的,你觉得好看在哪里”的时候,常常会因记忆不够深刻完整而一时抓瞎,不知从哪里说起好。
所以这时候,随时做好摘录就是一个相当好的习惯和方法。在看纸质书的时候,随时手持一支记号笔,对于触动你的句子或段落划下来。
如果是阅读电子书,有些是有诸如加色块标注的功能的;如果没有呢,建议在手机上另开一个文档APP,不管是WORD还是“备忘录”只要是能记录文字,能完成拷贝,复制的都行。不要怕烦,随看随COPY。如果在摘录过程中突然冒出对这一章节内容的个人观点,或者小标题什么的,也立马记录下来。
不要怕记录杂乱无章,当你读完整本书,再来看你做的摘录时,会很好地启发你在前期阅读过程中曾经有过哪些触动点,因而有了哪些自己想要表达的意见。这时再将它们引入到你正式习惯写作的文档里,一边看一边回想,相信我,还会时不时有些新的灵感迸发出来的呢!
喜欢手写的朋友当然也可以记录在小本本上,不过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用电子形式记录,在之后写文章的时候,用先期导入,再进行增、筛、修改,论述,会更方便一些。
2、用思维导图方式做出全书的脉络框架。便于理清阅读思路。
思维导图就像我们写文章列的大纲,一目了然。
尤其适用于此前没有及时做摘录,或者做了摘录,但是“论点”太多,一时反而不知要在哪个点上着手时。
思维导图归纳能力,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而在于自己在画时脑中就把书本上大片段落的知识点理清成一条条重点清晰的线,这样复习时顺着思路走,也会很清楚而高效。作为对于好的观点,好的语句及描述方式的借鉴,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
3、形成个人反思,归纳总结书中值得收获的几点。
摘抄再加入自己的所思所感。
正如此前说的,上书房的姐妹们都是兴趣使然,并非受过长时间文字工作的训练。因此对于遣词用句,以及对经典书目的理解和表达上,有时会有“想说/写却说/写不出”的时候来。
但是习惯了划重点和摘录后,然后再对全书总结,在总结出的几点中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写读书笔记,就会感觉轻松很多。
至于如何引用别人的观点,语句,这个我个人认为,如果引用语句打上引号标明,或者不是长篇大段的原搬照抄,都是可取的。本来天下文章一大抄,这是在小学作文课上,语文老师就教导我们的道理。我们看书,选书,并推荐书目,也正是为了将好的内容传达与分享给更多的人。因此如果看到有好的观点,精炼又深刻的表达方式,正是我们二次学习的好机会!重要的是,这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在里头,而不是无意义的“复制”“黏贴”
4、写出阅读笔记即读后感。对于全书有个完整复盘。
一定要开始写!
这个很关键,不管你是习惯面对电脑,敲打键盘如飞,还是习惯抱着手机,在默默中一个字一字地输出自己的想法。又或者用最先进的语音输入转化文字,将自己的瞬间录感记录在案。一定要开始!没有开始就没有之后的一切!
时间花在哪里,我们必然要倒逼着自己拿出一些对得起所付出时间的成果来----也就是说,当我们选择读了哪本书,那么,或多或少地都要对这本书提出一些个人的读后感受来。
无论是读完了意犹未尽,或是激动万分恨不得立马让更多的人也来读一读这本书,又或者是读完稍感晦涩无聊。但要对得起自己花在阅读这字字句句的时间与精力,不然随着时光消逝,读过的书读了些什么都忘了,多不值当呀。因此,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会逼自己写出一篇“作业”来。
5、坚持长期训练。
这是上书房既宽松又自律的“规则”。
也是上书房自2017年2月4日推出第一篇文章以来,坚持日更至今,已经累积发送了原创文章达150篇。
反观上书房出品的读书荐书文章,风格并不一致。不仅是因为作者有个人风格,而且所读的书目种类不同,带来的感受及各自观点也不尽相同。如何归纳自己的观点,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也因个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同,常常遇到有瓶颈,有输出困难,甚至懈怠的时候,但是坚持长期训练,你会发现写文,越来越高效,越来越轻松。
关注壹点伍亿上书房,邀您一起多读书,读好书。
《终结拖延症》是一本由(美)威廉?克瑙斯(William Knaus)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8,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一):想象下一个“立即行动”的步骤
除了你要交税、你会死亡这两件事,生命当中确定无疑的事并不太多。失败或者落后于你所定义的成功标准,也是一件可以确定的事。它们总会不时地发生。真正让事情有所不同的,在于你如何对付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败。
大多数失败都是幻想出来的,比如,认为你如果没有在自己涉足的领域做到百分百完美,你就失败了,这种万众欢呼的期待,会给你带来很多人为制造的痛苦。又有谁是完美的呢?
失败的结果会把你带向新的洞察和发现。
非理性的完美主义视角,就像是透过水印棱镜窗来看风景。棱镜扭曲了你所体验到的一切,而水印则代表了你的固有观念:如果你的生活中充满成功,你就高贵;如果你失败了,你将一无是处。
害怕失败是一种幻想出来的陷阱,即把一切都与你这个人联系起来,而不是与你做的事情相联系。
把你的自我发展的努力看成一种实验,把你的计划看成假说。这样,你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现在,你就像科学家一样操作着。你检验的只是你的计划,评判的只是实验的结果,而不是你本人。如果你不喜欢结果,那就调整计划,重新检验。
先找出对你来说很容易做好的事情,在这件事上坚持实践“立即行动”哲学,直到完全掌握。
你可能害怕失败,原因是你害怕随后的被拒;你推迟行动,为的是避免那些原本子虚乌有的恐惧。
拖延可能源于你对几类任务的情绪反应,这些任务或者错综复杂,或者迟迟不能给你回报,或者让你觉得沮丧、不快甚至如临大敌。这些任务可能唤起了你的焦虑。当这些负性情绪在你心底窃窃私语的时候,拖延就成了你再自然不过的一种反应。
通过发展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技能,你可以迅速地走上实现自我效能的大道。相信自己有能力组织、调控并引导自己的行为,去实现某个积极的目标,这种信念,经过心理学充分研究表明跟优秀的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反之也不难理解,低自我效能、拖延和不及格的绩效也是息息相关的。
另一需要强调的要素是承认生活中主要的和有目的的目标,都是要一小步一小步地完成的。把你的关注点放在你减少拖延后的收获上,并向着目标继续奋进。
所以,对于你不确定的,要问;对于没有明确结构的,自己就设计一个。
那些需要付出更多工作才能得到的遥远回报,往往导致拖延,在这点上,我们和其他哺乳动物并没有什么差别。人类也更倾向于获得短期回报,而低估更大的长期回报。对那些看起来复杂、模糊不清、前景不确定的工作,我们更倾向于迟迟不开始。
如果项目进程本身就足以为你提供内在的奖励,它本身或许就足够支撑你继续下去。否则,你就只有明智地把整项工作预先分块,为自己设置一些中间期限,并根据完成情况,定期奖励自己。
要记住,在我们认知、情绪与行为三管齐下的“战拖”方案当中,对自己的拖延习惯保持觉察和认识是首要的一步。
当你把那些不重要和不紧迫的事情,置于你最重要的自我发展活动之上时,你就是在拖延,就是在用无关紧要的事情分散你的注意力。
这种拖延,可能会以瞬间的犹豫作为起点。除非你能采取有效行动,迅速完成任务,否则这一瞬间的犹豫,可能就会触发拖延的自动反应。
无论这种机制确实存在还是另有原因,解决方案都是相同的:必须采取行动,推翻这种生理抵制。
你在工作中格外重视的那一方面,才是你真正的个人兴趣所在。
如果你的注意力被吸引在对失败的恐惧上,你就可能会遗漏掉一些很有希望的解决办法,像完美主义信念导致的拖延,就是这种情况。
害怕成功是失败焦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跟害怕失败的效果等价。如果你认定,获得了成功以后就要面对更艰巨的任务,并承担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现在先推迟一下,比以后承担失败的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反而会小得多
要对付无意识的拖延习惯,你可以有计划地对你的“战拖”策略进行过度练习(overpracticing),从而削弱无意识习惯的力量。
从拖延过程及其思维、感觉和行为当中的自我倾注状态,切换到一种问题解决式的自我观察状态。
你为你的感受、为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或者为你是否足够完美而担忧。如果你沉陷在这种焦虑的想法和感受当中,你也许会发现,把注意力放在你的高效目标上,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这种转变不像做研究那样,要花很多年打基础才能完成。你可以马上开始这种转变。
控制住拖延,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但它也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易行。当你自我观察的努力得到的回报逐步累积时,你继续这种“立即行动”的方式就会更有动力了。
拖延日志是用来追踪你拖延时所作所为的觉察工具。在拖延时记录下你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这增进了对拖延心理的觉察。它是对你的思维进行再思考,并找出你的思维、情绪、行动以及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当你产生了延迟的冲动时,开始记录你对自己说了什么,以及你的感觉如何。记下你分心的活动。如果不能马上记录,那么一旦有可能就立刻记。
从你坚持下去的行为中,你可以学到哪些东西,然后应用于改善拖延的情况呢?
通过明确你拖延时所发生的事情,你就到达了一个关键点——注意,这个关键点是指理解这个过程,并用“立即行动”的改变来打断它。
无论如何,一旦你进入了改变的过程,你会发现,进一步的发展会越来越容易,越来越简单。
运用你所学到的知识,将视角从自我倾注彻底扭转为自我观察。
处于“立即行动”模式时,你感受到的压力是怎样的?(它通常带来一种能化为动力的压力,或称为正压力。)
拖延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活动时,你又感受到什么样的压力?(拖延倾向于伴随各种不安,或称为负压力。)从这个信息中你能总结出什么呢?
行动也能够促进新的觉察。
比较拖延和“立即行动”的观点。认为“稍后更好”时你得到了什么?当使用“立即行动”方式时你得到了什么?是什么使得推迟看似充满希望,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
在追求高效的过程中,可否包含对顽固拖延过程的观察,以及对拖延弱点和缺陷的识别?
例如“这对我来说太复杂了”可以转为“我能搞定第一步”。如果你一开始觉得事情过于复杂,但还是可以搞定第一步,你就找到了拖延的一个矛盾之处。
一个关于拖延悖论的例子是,你在压力下工作更出色,然而你又想下次能够明智一些早点开始。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你并不是真的能在压力下干得更好,你只是在压力下更容易开始而已。
接纳自己增强了你的忍受力,这样就能够释放出那些被自责、怀疑和助长恐惧的念头吞噬掉的能量。
抵制(negate):抵制分心,坚持做最重要的事。
想象(envision):想象下一个“立即行动”的步骤,向着新的有成效的目标前进。
坚持到底对于“自我实现”的意义,就像是水对植物生长的意义。如果要重新书写你的人生,你将采取哪些行动,在哪些你认为有价值的领域中,去卓有成效地探寻自身能力的极限呢?你需要再问自己几问题。
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解开拖延乱麻,需要一个斗争的过程:驳斥非理性的拖延思维,学习容忍压力而不是轻易向逃避让步,建立一种高效工作而尽量不分心的行为模式。
在此过程中,你可能将面临各种挑战。因为既没有一个清晰的起点,也没有终点,改变是贯穿一生、永不停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努力学习自我觉察。
如果你把一些不愉快看作生活与改变中正常的一部分,你就更有可能前进下去。
可是每当借款到期之时,甚至不用等到那个时候,你往往就会发现利息的高昂。
在任何能发现拖延的场合中,都能看到这种“稍后幻觉”(later illusion)的破灭。这样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认知转向”(cognitive diversion):它让你暂时绕开紧迫的事情,先走上一条看似更安全的岔道。
“我得把这个点子再斟酌斟酌”或“我先睡会儿、休息好了再做”等想法,很可能是正在拖延的信号。
不过如果你正打算睡,却发现可以跟朋友聊上几句,而且马上就精神抖擞了,那么这个“打个盹儿”的想法就变得很可疑了。
面对紧要的事情,你却通过新的细枝末节,去逃避真正的挑战。
你喜欢做什么,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你不断推迟行动,被动地等待不可预期的情绪状态的来临。
还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能够表明,通过彻底搜索不完整的、有偏差的记忆以探索无意识领域,可以减少拖延。
通过归咎于那些难以控制的障碍,你可以在表现有失水准或失败时保存一点颜面。
代价很可能就是,你从此走上了拖延之路、平庸之路。
为什么一个理性的人,还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自设障碍”来降低自己的绩效表现?通常认为是“社会性焦虑和恐惧”的原因,为了避免让他人失望,避免被否定(出于对评价的焦虑),是一种维护形象、逃避或疏导紧张状态的权宜之计。
是什么让这项任务变得如此艰难?把信念、猜测与事实分开。想想中国哲人老子(公元前604—531年)反复引证的洞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把自设障碍式的拖延思维,当成一个长期存在的错误来认识,同时知道你还是可以纠正它,你就已经让拖延思维的这种具体形式“见光”了。
你可以把设限的自我陈述跟“立即行动”的思维和行为进行比较,来提升这种意识。在本章后面部分,我们会向你介绍,怎样去创造并维持一种富有成效的“立即行动”思维。
如果你不允许在过去、现在、未来犯错,反事实思维会是一场灾难。
跟向上反事实相比,向下反事实的看法,更能让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一些。
知道虽然已经发生的改变不了,你还是可以在今天采取更好的行动,塑造美好的未来。
“原本可以”的超现实思维方式,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拖延。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①监视你的念头;②识别分心心理(mental diversion);③对分心心理发起质问;④强迫自己去坚持原计划。
非理性的拖延信念包括“以后再做”等,而理性信念则包含“立即行动”。如何解决“以后再做”和“立即行动”之间的冲突,决定了你将走上拖延还是立即行动的道路。
对拖延思维方式最有力的质疑,应该具有如下特点:①具体,且有明确答案的:何时、何地、做什么以及如何做;②科学,因为它们需要有明确答案;③开放、灵活,有不止一个答案
我将会打破拖延的链条,并且搞定压在我身上的任务。
“暂停并反思”这一行为,切断了拖延的冲动,让整个系统发生了变化,让你重新审视你所面临的情境。
她的自我怀疑,部分源自她害怕自己的能力并不像她“该有的”那么强。她认为这个项目是一个威胁,觉得从中体验到的紧张难以承受。也就是说,她的拖延成因是很复杂的。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二):在平庸之路上呼唤内心的英雄~《终结拖延症》书评
今天中午拿到读书节优惠活动的最后一单,在坎贝尔的三本书后面,有本带小红帽的《终结拖延症》吸引了我。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反思了这三天来四单晒书的行为(虽然自认为这是无比划算的,仍不排除同事和朋友所认为的在装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危险),有三个问题。 1.买的太多,看的太少。2.看的太多,看完的太少。3.看完的太多,写感的太少。改变必须发生。不看完总本数的50%绝不再买;不看完一本,绝不开下一本(尽快打开新书那一刻是无比喜悦的);不写完一篇感,绝不开第三本书(第一本的感必须在第二本读完前完成)。
对于畅销类的心理学读物,我深恶痛绝的,因此在开看前列了任务单,如果今晚任务清单(后附)不能完成,就把这本书烧掉。
天下一切庸人,皆败在一个懒字上;天下所有能人,皆败在一个傲字上。我人身患懒癌,为了体面起见,可以认为自己有某种程度的拖延症。(拖延症是懒癌的哲学化、复杂化、体面化的说法)。当然这个是有足够证据证明的,比如我很主动,热情。
困而求知,且勉且行。
~~~~~华丽的分割线
这本书的结构简而言之就是三管齐下法,终结拖延症,分别在认知方法,情绪方法,行为方法三个纬度分别展开。
一、认知方法
教你看清楚拖延行为的运作方式,以及怎样改变拖延思维,三个方法中的关键。
作者将拖延分为期限拖延、简单个人事务拖延、简单拖延和复杂拖延,并给出觉察方法和行动示范。
了解拖延习惯的关键一步:从自我倾注状态(向内)转向自我观察状态(向外)。
给出了五步改变法:观察、行动、调节、接纳自己、自我实现(马斯洛的五重需求)。
觉察是改变病态觉醒的关键,面对紧要而重要的活动时,拖延产生的负压力和立即行动产生的正压力对比的结论是什么?逆风在飞,顺风在爬!
行动:当然立即行动是整个贯穿的治疗的哲学。虽然这个很难。
调节是改变中认知整合的部分,比较拖延和立即行动所带来的不同感觉,稍后更好带来的是混沌和更大的压力,而立即行动带来的是清爽。在这里反思自己拖延的一个思想因素,搁置争议是项目管理的哲学(极其错误)。
自我实现看作尽力拓展和开发你的能力与资源,在那些值得且必须努力的领域促成有意义的改变。
法国心理学家朱尔斯_贝约尔:“绝大多数的人的目标是尽量不动脑子的生活”
坎贝尔关于英雄的传说中行为模式:事情是环环相扣的,英雄只是知道如何运用这种关联性而已。(看到此页(42页,共200页,已经10点30分),才激发我去看完,因为我发现了冥冥之中的力量,也许也是一种英雄之路。)
思维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拖延思维分为明天再做思维、倒推策略、自设障碍(代价是从此走上平庸之路)、反事实思维(需要变could have 变have done)。
解决拖延思维的ABCD(完善批判性思维)E法和合理情绪行为疗法。(手机码字不再展开),其中在拖延思维进行质疑至关重要,用具有具体、科学、开放的质疑对抗以后再做的想法。
二、情绪方法
建立对不愉快任务忍耐力,练出情绪肌肉。(比较擅长,不展开)
与压力相关的拖延类型(自我怀疑和完美主义)以及动机唤醒水平和工作压力的曲线,如果对压力不适最直接的办法还是勇往直前。
三、行为方法
对时间管理方法的批判(忽视个体心理和工作环境)是本章的亮点(其余几乎是在灌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几种技术和一个原理:思维终止,任务表、划去规划单(前者的变形),逆向规划、跬步千里法、五分钟计划、三档分类系统。
一个原理即普雷马克原理:可以用喜欢做的事情置于不喜欢的事情后面作为激励强化行为。
总之,知易行难!这是一本有操作性的手册,后面附了各种表格和问题,用来指导实践。
我想我会把这本小书放在包里,里面还会放上打火机。
后附读此书之前任务清单。
1、换牙刷
2、换被罩
3、打扫卫生
4、洗衣服
5、读完该书
6、写这篇感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三):《终结拖延症》摘要
本书核心:认知—情绪—行动,三管齐下应对拖延。 ⒈认知:了解原理
①事项优先表——重要/有用/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划分为六类。平常被遗漏的事项可能反而是最重要的。 ②自我观察——以科学家的视角客观观察自己,记录自己的拖延心理和行为,也记录自己坚持时的心理和行为。 ③自设障碍——把信念、猜测和事实分开,真的“没有成功的可能”吗?有证据吗?用“我能做些什么来取得进展”的思维方式来替代。 ④反事实思维——尝试向下反事实,“如果我当时不这么做,结果可能更糟”,先原谅自己,下一次尽量改进自己的表现,争取“真就做到了”。 ⑤“以后再做”——和拖延思维辩论:这种思维符合现实吗?有利于你的表现吗?会让情绪放松和舒适吗?有利于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吗?…… ⒉情绪:容忍不适
①马与骑手——原始冲动是马,理性思维是骑手,要让骑手决定马的前进方向而不是依着马的性子来。马与骑手的冲突就是双议程困境,其中骑手的目标是第一议程。要实现目标却又不体验不适,是不可能的。 ②抓住缰绳——快速理性分析。比较拖延和立即行动的短期和长期效益,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③Y决策——要么选择坚持并达成目标,要么选择拖延。Y决策意味着简单的抉择,在应对拖延方面,只要去做就好了。但简单并不意味着容易。 ④忍耐不适——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真的无法忍受”吗?把自己当成一个可以冷静并巧妙处理问题的专家和自己对话。检查自己感到不适的部位,这种感觉其实会很快消散,因为肾上腺素的作用时间有限。在做想要拖延的事情的时候有没有积极的感受? ⑤自我怀疑——多方位地审视自己,得知自己的实力所在。接受不确定性是生活的一部分。 ⑥承诺性语言——把自己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客户,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怎样的服务?我会怎么做以使将来的我获得更好的体验? ⑦压力缓冲——锻炼身体应对压力。尽量消除内部的压力比如过于悲观的想法。改变产生不必要挫折感的思维模式。 ⒊行动:立即行动
①逆向规划——想象一年的有效时间后自己能取得的成果,以反向计划一步步向前推,确定第一步和每一步要做什么。 ②一次一个目标——改变是非常耗费精力的。 ③五分钟行动——开始行动五分钟,然后再决定下一个五分钟的走向,以五分钟为时间单位,直到停止。 ④三档分类系统——追赶,跟进,超越。分别记下没有按时完成的项目,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和还未进入日程但是如果提前做会更好的项目。 ⑤自主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把学习和愉悦的事情联系起来。每学习30分钟可以做5分钟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给自己内部肯定,比如在按时学习或者完成学习任务时告诉自己“做得好”。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四):终结拖延症
这是一本很专业的战拖心理辅导书,每个人都会有拖延的时候,拖延的原因无非就是追求完美、害怕失败、处于立即行动状态时内心的焦虑、恐慌、紧张、分心去做简单的事,而这本书从心理活动的三个层面:认知、情绪、行为,来提出解决办法,三管齐下,标本兼治 。
从认知来看,拖延思维:明天再做,倒推策略,自设障碍,反事实思维,认知方法:ABCDE方法。
从情绪来看,马与骑手,马代表由于逃避压力的 *** 与冲动,骑手代表人的高级思维过程,骑手会进行推理、找出联系、制定计划并控制行为,情绪方法: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分析、PURRRRS方法;
从行为来看,人们不能容忍不确定性而犹豫不决,行为方法:参照《小强升职记》,实质就是具体的时间管理行为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五):实操型书籍
读过豆瓣最畅想的经典书籍《拖延心理学》,个人感觉上前者介绍原理比较好,可是涉及具体操作方法比较混乱。这本原理可能描述稍有重复啰嗦,可是方法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运用,实操比较好,可以2本结合起来看。其中的方法我光做笔记估计就花了7.5H。总的来说值得推荐,实操方法比较清楚,容易上手。最喜欢每个章节最后的一个表格要你填空。本来读这些书要是看过不做笔记就真的是水过无痕忘了,没有丝毫的改变和影响。可是每当我阅读完一个章节看到这些文字,就会不由自主的很羞愧的想拿起笔去记下书中的东西。
以下是内容:
终结拖延症!你的计划——
找出三个能有效对付拖延症思维的方法,用笔记写下来。
1.
2.
3.
你的行动计划是什么?要克服困境并使你保持积极态度,最重要的三项行动是什么?用笔记下来。
1.
2.
3.
为了落实以上各项行动,你做了些什么?用笔记下来。
1.
2.
3.
在运用这些方法和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下一次你将如何运用这些信息?用笔写下来。
1.
2.
3.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读后感写作五步法”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