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_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

zmhk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_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1.八年级上册数学目录人教版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_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八年级上册数学目录人教版

2.八年级上册数学书人教版答案

3.八年级上册数学提纲人教版

4.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_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

八年级上册数学目录人教版

        教材是八年级数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载体,那么教材目录有哪些知识内容呢?我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上册数学目录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目录人教版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信息技术应用 画图找规律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要证明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1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1 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信息技术应用 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2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1 轴对称

        13.2 画轴对称图形

        信息技术应用 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

        13.3 等腰三角形

        实验与探究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3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4.1 整式的乘法

        14.2 乘法公式

        阅读与思考 杨辉三角

        14.3 因式分解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4

        第十五章 分式

        15.1 分式

        15.2 分式的运算

        阅读与思考 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吧

        15.3 分式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5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八年级数学分式知识要点

        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B叫做分式(fraction)。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a^-n=1/a^n (a?0) 这就是说,a^-n (a?0)是a^n的倒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书人教版答案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11.1全等三角形

        一、1. C 2. C

        二、1.(1)①AB DE ②AC DC ③BC EC

       

        (2)①∠A ∠D ②∠B ∠E ③∠ACB ∠DCE

        2. 120 4

        三、1.对应角分别是:∠AOC和∠DOB,∠ACO和∠DBO,∠A和∠D.

        对应边分别是:AO和DO,OB和OC,AC和DB.

        2.相等,理由如下:

        ∵△ABC≌△DFE ∴BC=FE ∴BC-EC=FE-EC ∴BE=FC

        3.相等,理由如下:∵△ABC≌△AEF ∴∠CAB=∠FAE ∴∠CAB—∠BAF=∠FAE ?—∠BAF 即∠CAF=∠EAB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

        一、1. 100 2. △BAD,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3. 2, △ADB≌△DAC,△ABC≌△DCB 4. 24

        二、1. ∵BG=CE ∴BE=CG 在△ABE和△DCG中,

        ∴△ABE≌△DCG(SSS),∴∠B=∠C

        2. ∵D是BC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ADB=∠ADC

        又∵∠ADB+∠ADC=180°∴∠ADB=90° ∴AD⊥BC

        3.提示:证△AEC≌△BFD,∠DAB=∠CBA, ∵∠1=∠2 ∴∠DAB-∠1=∠CBA-∠2

        可得∠ACE=∠FDB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

        一、1.D 2.C

        二、1. OB=OC 2. 95

        三、1. 提示:利用“SAS”证△DAB≌△CBA可得∠DAC=∠DBC.

        2. ∵∠1=∠2 ∴∠1+∠CAD=∠2+∠CAD即∠BAC=∠DAE,在△BAC和△DAE中,

        ∴△BAC≌△DAE(SAS)∴BC=DE

        3.(1)可添加条件为:BC=EF或BE=CF

        (2)∵AB∥DE ∴∠B=∠DEF,在△ABC和△DEF中,

        ∴△ABC≌△DEF(SAS)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

        一、1. C 2. C

        二、1.AAS 2.(1)SAS (2)ASA 3.(答案不唯一)∠B=∠B1,∠C=∠C1等

        三、1.在△ACE和△ABD中, ∴△ACE≌△ABD(AAS)

        2.(1)∵AB//DE ∴∠B=∠DEF ∵AC//DF ∴∠ACB=∠F 又∵BE=CF

        ∴BE+EC=CF+EC ∴BC=EF ∴△ABC≌△DEF(ASA)

        3. 提示:用“AAS”和“ASA”均可证明.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

        一、1.D 2.C

        二、1.ADC,HL;CBE SAS 2. AB=A'B'(答案不唯一)

        3.Rt△ABC,Rt△DCB,AAS,△DOC

        三、1.证明:∵AE⊥BC,DF⊥BC,∴∠CEA=∠DFB=90°∵BE=CF,∴BC-BE=BC-CF即CE=BF 在Rt△ACE和Rt△DBF中, ∴Rt△ACE≌ Rt△DBF(HL)

        ∴∠ACB=∠DBC ∴AC//DB

        2.证明:∵AD⊥BC,CE⊥AB ∴∠ADB=∠CEB=90°.又∵∠B=∠B ,AD=CE

        ∴△ADB≌△CEB(AAS)

        3.(1)提示利用“HL”证Rt△ADO≌Rt△AEO,进而得∠1=∠2;

        (2)提示利用“AAS”证△ADO≌△AEO,进而得OD=OE.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综合)

        一、1.C 2.B 3.D 4.B 5.B

        二、1. 80° 2. 2 3.70° 4. (略)

        三、1.(1)∵AB⊥BE,DE⊥BE,∵∠B=∠E=90°又∵BF=CE,∴BC=EF,

        在Rt△ABC和Rt△DEF中, ∴△ABC≌△DEF

        (2)∵△ABC≌△DEF ∴∠GFC=∠GCF ∴GF=GC

        2.△ADC≌△AEB,△BDF≌△CEF 或△BDC≌△CEB ∵D、E分别是AB、AC的中点,AB=AC

        ∴AD=AE.在△ADC和△AEB中, ∴△ADC≌△AEB(SAS)

        §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1.C 2.D 3.B 4.B 5.B 6.D

        二、1. 5 2.∠BAC的角平分线 3. 4cm

        三、1.在A内作公路与铁路所成角的平分线;并在角平分线上按比例尺截取BC=2cm,C点即为所求(图略).

        2. 证明:∵D是BC中点,∴BD=CD.

        ∵ED⊥AB,DF⊥AC,∴∠BED=∠CFD=∠AED=∠AFD=90°.

        在△BED与△CFD中, ∴△BED≌△CFD(AAS)∴DE=DF,

        ∴AD平分∠BAC

        3.(1)过点E作EF⊥DC,∵E是∠BCD,∠ADC的平分线的交点,又∵DA⊥AB,CB⊥AB,EF⊥DC,∴AE=EF,BE=EF,即AE=BE

        (2)∵∠A=∠B=90°,∴AD//BC,∴∠ADC+∠BCD=180°.又∵∠EDC=∠ADC,

        ∠ECD= ∠BCD ∴∠EDC+∠ECD=90°∴∠DEC=180°-(∠EDC+∠ECD)=90°

        4. 提示:先运用AO是∠BAC的平分线得DO=EO,再利用“ASA”证△DOB≌△EOC,进而得BO=CO.

        第十二章 轴对称

        §12.1轴对称(一)

        一、1.A 2.D

        二、1. (注一个正“E”和一个反“E”合在一起) 2. 2 4 3.70° 6

        三、1.轴对称图形有:图(1)中国人民银行标志,图(2)中国铁路标徽,图(4)沈阳太空集团标志三个图案.其中图(1)有3条对称轴,图(2)与(4)均只有1条对称轴.

        2. 图2:∠1与∠3,∠9与∠10,∠2与∠4,∠7与∠8,∠B与∠E等; AB与AE,BC与ED,AC与AD等. 图3:∠1与∠2,∠3与∠4,∠A与∠A′等;AD与A′D′,

        CD与C′D′, BC与B′C′等.

        §12.1轴对称(二)

        一、1.B 2.B 3.C 4.B 5.D

        二、1.MB 直线CD 2. 10cm 3. 120°

        三、1.(1)作∠AOB的平分线OE; (2)作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CD,OE与CD交于点P,

        点P就是所求作的点.

        2.解:因为直线m是多边形ABCDE的对称轴,则沿m折叠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所以

        ∠A=∠E=130°,∠D=∠B=110°,由于五边形内角和为(5-2)×180°=540°,

        即∠A+∠B+∠BCD+∠D+∠E=540°,130°+110°+∠BCD+110°+130°=540°,

        所以∠BCD=60°

        3. 20提示: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BE=AE.

        §12.2.1作轴对称图形

        一、1.A 2.A 3.B

        二、1.全等 2.108

        三、1. 提示:作出圆心O′,再给合圆O的半径作出圆O′. 2.图略

        3.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a于点C,则点C为所求.当该站建在河边C点时,可使修的渠道最短.如图

        §12.2.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一、1.B 2.B 3.A 4.B 5.C

        二、1.A(0,2), B(2,2), C(2,0), O(0,0)

        2.(4,2) 3. (-2,-3)

        三、1. 解:A(-3,0),B(-1,-3),C(4,0),D(-1,3),

        点A、B、C、D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分别为A′(3,0)、

        B′(1,-3)、C′(-4,0)、D′(1,3)顺次连接A′B′C′D′.如上图

        2.解:∵M,N关于x轴对称, ∴

        ∴ ∴ba+1=(-1)3+1=0

        3.解:A′(2,3),B′(3,1),C′(-1,-2)

        §12.3.1等腰三角形(一)

        一、1.D 2.C

        二、1. 40°,40° 2. 70°,55°,55°或40°,70°,70° 3.82.5°

        三、1.证明: ∵∠EAC是△ABC的外角∴∠EAC=∠1+∠2=∠B+∠C ∵AB=AC

        ∴∠B=∠C ∴∠1+∠2=2∠C ∵∠1=∠2 ∴2∠2=2∠C

        ∴∠2=∠C ∴AD//BC

        2.解∵AB=AC,AD=BD,AC=CD ∴∠B=∠C=∠BAD,∠ADC=∠DAC.设∠B=x,

        则∠ADC=∠B+∠BAD=2x,∴∠DAC=∠ADC=2x,∴∠BAC=3x.于是在△ABC中,

        ∠B+∠C+∠BAC=x+x+3x=180°,得x=36∴∠B=36°.

        §12.3.2等腰三角形(二)

        一、1.C 2.C 3.D

        二、1.等腰 2. 9 3.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

        三、1.由∠OBC=∠OCB得BO=CO,可证△ABO≌△ACO,得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2.能.理由:由AB=DC,∠ABE=∠DCE,∠AEB=∠DEC,得△ABE≌△DCE,∴BE=CE,

        ∴△BEC是等腰三角形.

        3.(1)利用“SAS”证△ABC≌△AED. (2)△ABC≌△AED可得∠ABO=∠AEO,

        AB=AE得∠ABE=∠AEB.进而得∠OBE=∠OEB,最后可证OB=OE.

        §12.3.3等边三角形

        一、1.B 2.D 3.C

        二、1. 3cm 2. 30°,4 3. 1 4. 2

        三、1.证明:∵在△ADC中,∠ADC=90°, ∠C=30° ∴∠FAE=60°∵在△ABC中,

        ∠BAC=90°,∠C=30°∴∠ABC=60°∵BE平分∠ABC,∴∠ABE=×60°=30°

        ∵在△ABE中,∠ABE=30°,∠BAE=90° ∴∠AEF=60°

        ∴在△AEF中∠FAE=∠AEF=60° ∴FA=FE ∵∠FAE=60°∴△AFE为等边三角形.

        2.解:∵DA是∠CAB的平分线,DE⊥AB,DC⊥AC,∴DE=CD=3cm,在Rt△ABC中,

        由于∠CAB=60°,∴∠B=30°.在Rt△DEB中,∵∠B=30°,DE=3cm ,∴DB=2DE=6cm

        ∴BC=CD+DE=3+6=9(cm)

        3. 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BA=CA , ∠BAD=60°.

        在△ABD和△ACE中, ∴△ABD≌△ACE(SAS)∴AD=AE,

        ∠BAD=∠CAE=60°∴△ADE是等边三角形.

        4. 提示:先证BD=AD,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得DC=2AD.

        第十三章 实数

        §13.1平方根(一)

        一、1. D 2. C

        二、1. 6 2. 3. 1

        三、1. (1)16 (2) (3)0.4

        2. (1)0, (2)3 , (3) (4)40 (5)0.5 (6) 4

        3. =0.5 4. 倍;倍.

        §13.1平方根(二)

        一、1. C 2. D

        二、1. 2 2. 3. 7和8

        三、1.(1) (2) (3)

        2.(1)43 (2)11.3 (3)12.25 (4) (5)6.62

        3.(1)0.5477 1.732 5.477 17.32

        (2)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左)移动两位,所得结果小数点向右(左)

        移动一位。

        (3)0.1732 54.77

        §13.1平方根(三)

        一、1. D 2. C

        二、1. ,2 2, 3.

        三、1.(1) (2) (3) (4)

        2.(1) (2)-13 (3)11 (4)7 (5) 1.2 (6)-

        3.(1) (2) (3) (4)

        4.,这个数是4 5.或

        §13.2立方根(一)

        一、1. A 2. C

        二、1. 125 2. ±1和0 3. 3

        三、1.(1)-0.1 (2)-7 (3) (4)100 (5)- (6)-2

        2.(1)-3 (2) (3) 3.(a≠1)

        §13.2立方根(二)

        一、1. B 2. D

        二、1. 1和0; 2.< < > 3. 2

        三、1. (1)0.73 (2)±14 (3)

        2. (1)-2 (2)-11 (3)±1 (4)- (5)-2 (6)

        3.(1) (2) (3) (4)x=-4 (5)x= (6)x=+1

        §13.3实数(一)

        一、1. B 2. A

        二、1.

        2. ±3 3.

        三、1. (1)-1,0,1,2;(2)-4,-3,-2,-1,0,1,2,3,4

        2. 略 3. 16cm、12cm 4.a=,b=-

        §13.3实数(二)

        一、1. D 2. D

        二、1. 2. 3 3. ①< ,②>,③-π<-3<-

        三、1.(1) (2) (3) 3

        2.(1)1.41 (2)1.17 (3)2.27 (4)7.08

        3.(1) (2)-6 (3)-5.14 (4)3

        4.(1)(4,); (2)A′(2+,2),B′(5+,2),C′(4+,),D′(1+,);

        (3)6-3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14.1.1变量

        一、1.C 2.B

        二、1. 6.5;y和n 2.100;v和t 3.t=30-6h

        三、(1)y=13n;(2)n=;(3)S=;(4)y=180-2x.

        §14.1.2函数

        一、1. D 2. C

        二、1. -1 ; ; 2.全体实数;x≠2; x≥ ; x≤3且x≠2.

        三、解答题

        1.(1)Q=800-50t;(2)0≤t≤16;(3)500m3 2.(1)y=2.1x;(2)105元

        §14.1.3函数的图象(一)

        一、1. A 2. A

        二、1. 50 2.(1)100;(2)乙;(3)10.

        三、(1)甲;2小时; (2)乙;2小时;(3)18km/h;90 km/h

        §14.1.3函数的图象(二)

        一、1. C 2. D

        二、1.1; 2. (1,3)(不唯一)

        三、1.略 2.(1)略; (2)当x<0时,y 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14.1.3函数的图象(三)

        一、1. C 2.D

        二、1. 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

        2.(1)乙;1(2)1.5; (3)距离A地40 km处; (4)40;

        三、1. (1) 4辆;(2) 4辆 2. (1)Q=45-5t;(2)0≤t≤9;(3)能,理由略

        §14.2.1正比例函数(一)

        一、1.B 2. B

        二、1. y=-3x 2. -8 3.y=-2x;

        三、1. 略 2. y=-3x 3. y=2x

        §14.2.1正比例函数(二)

        一、1. C 2. C

        二、1. k< 2. ;y=x

        三、(1)4小时;30千米/时;(2)30千米;(3)小时

        §14.2.2一次函数(一)

        一、1. B 2.B

        二、1. -1;y=-2x+2;2. y=2x+4;3. y=x+1

        三、1. (1)y==60x,是一次函数,也是正比例函数 (2)y=πx2,不是一次函数,也不是正比例函数 (3)y=2x+50,是一次函数,但不是正比例函数

        2. (1)h=9d-20; (2)略; (3)24cm

        §14.2.2一次函数(二)

        一、1. B 2. B

        二、1. 减小;一、二、四;2. y=-2x+1;3. y=x-3

        三、1.略 2.y=-3x-2, 1, -2, -5

        3.(1)y=-6x+11; (2)略; (3)①y随x的增大而减小:②11≤y≤23

        4. y=x+3

        §14.2.2一次函数(三)

        一、1. B 2. D

        二、1. y=3x-2;(,0) 2. y=2x+14 3.y=100+0.36x;103.6

        三、1. (1)y=-2x+5;(2) 2.(1)0.5;0.9;(2)当0≤x≤50,y=0.5x;当x>50时,y=0.9x-20

        §14.3.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一、1.C 2.A.

        二、1.(,0);2.(-,0);3. (,0); x=1

        三、1. 6年;2.-1 3. (1)k=-,b=2 (2)-18 (3)-42

        §14.3.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1. C 2. C

        二、1. x=1; x<1 2. 0<x<1 3.x<-2

        三、1. x≤1;图象略

        2. (1)与y轴交点为(0,2),与x轴交点为(2,0) (2)x≤2

        3.(1) x> (2)x< (3)x>0

        §14.3.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1. D 2. C

        二、1. y= x- 2. (1,-4) 四 3. y=2x

        三、图略

        §14.4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1. (1)y1=3x;y2=2x+15;(2)169网;(3)15小时

        2. (1)y=50x+1330,3≤x≤17;(2)A校运往甲校3台,A校运往乙校14台,B校运往甲校15台;1480元 3.(1)=50+0.4,=0.6;(2)250分钟;(3)“全球通”;

        第十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5.1整式的乘法(一)

        一、1 .C 2.D

        二、1.; 2.;3.

        三、1.(1);(2);(3);(4);(5);(6)0;

        (7);(8)

        2.化简得,原式=,其值为. 3.(1)8;(2)32.

        §15.1整式的乘法(二)

        一、1.B 2.C

        二、1. 2.- 3.

        三、1.(1); (2); (3);(4) (5);

        (6);(7); (8)

        2.化简得,原式=,其值为. 3.米

        §15.1整式的乘法(三)

        一、1 .A 2.D

        二、1. 2. 3.

        三、1.(1);(2);(3);(4);

        (5) ;(6); (7);(8)

        2.化简得,原式=,其值为. 3.

        §15.1整式的乘法(四)

        一、1 .D 2.B

        二、1.; 2.; 3.

        三、1.(1);(2);(3);(4);

        (5);(6);(7);(8)

        2.化简得,原式=,其值为-2. 3.

        §15.2乘法公式(一)

        一、1.B 2.C

        二、 1. 2. 3.

        三、1.(1); (2)39975; (3); (4);

        (5); (6);(7); (8)

        2.化简得,原式=,其值为. 3. 5

        §15.2乘法公式(二)

        一、1 .C 2.B

        二、1. 2. 3. .

        三、1.(1); (2); (3);

        (4) (5); (6);

        (7); (8)

        2.(1); (2)

        (3); (4)

        3.(1)2; (2)±1

        §15.3整式的除法(一)

        一、1 .A 2.C

        二、1. 2.

        三、1.(1);(2);(3);(4);(5); (6)1;(7)

        2. 化简得,原式=,其值为11. 3. 16

        §15.3整式的除法(二)

        一、1 .D 2.C

        二、1. 2. 3.

        三、1.(1); (2); (3);(4);(5);

        (6); (7);(8)

        2. 化简得,原式=,其值为-3.

        §15.4因式分解(一)

        一、1.B 2.A

        二、1. 2. 3.

        三、1.(1); (2); (3);

        (4); (5); (6);

        (7); (8);(9);

        (10) 2. 237

        §15.4因式分解(二)

        一、1.C 2.D

        二、1. 2. 3.

        三、1.(1); (2);(3);

        (4); (5); (6);

        (7); (8);

        (9); (10)

        2.

        §15.4因式分解(三)

        一、1 .C 2.D

        二、1. 2.16 3.

        三、1.(1);(2);(3);(4);(5);

        (6);(7);(8);(9);(10)

        2.原式=

八年级上册数学提纲人教版

        自信应该在心中,做八年级数学书本题目应知难而进。我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上册数学书人教版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数学书人教版答案(一)

        第14页

        1.解:?ACD=?B.

        理由:因为CD?AB,

        所以△BCD是直角三角形,

        ?BDC=90?,

        所以?B+?BCD=90?,

        又因为?ACB= 90?,

        所以?ACD+?BCD=?ACB=90?,

        所以?ACD=?B(同角的余角相等).

        2.解:△ADE是直角三角形,

        理由:因为?C=90。,

        所以?A+?2=90。.

        又因为?1= ?2,

        所以?A+?1=90?.

        所以△ADE是直角三角形(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书人教版答案(二)

        习题12.2

       

       

       

       

八年级上册数学书人教版答案(三)

        第50页

        1.提示:作?AOB的平分线交MN于一点,则该点即为P点.(图略)

        2.证明:如图12-3-25所示,过点P分别作PF,PG,PH垂直于直线 AC,BC,AB

        垂足为F,G,H.

        ∵BD是△ABC中?ABC外角的平分线,点P在BD上,?PG=PH.同理PE=PG.?PF=PC=PH.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和小学相比:知识量加大,知识综合性加强;对应用能力要求加大:如观察、阅读、记忆、思维、想象、操作、表达等能力。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八年级 上册数学提纲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八年级上册数学提纲人教版

        分式知识点

        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 方法 是:(1)如果各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最简公分母就是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次幂、所有不同字母及指数的积。

        (2)如果各分母中有多项式,就先把分母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再参照单项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面去确定。

        3、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在约分时要注意:(1)如果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可直接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即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2)如果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多项式就应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式再约分;(3)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

        实数知识点

        1、实数的分类:有理数和无理数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实数和数轴上点一一对应.

        3、相反数: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a的相反数是-a,0的相反数是0.(若a与b护卫相反数,则a+b=0)

        4、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数a的绝对值,记作∣a∣,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5、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

        6、乘方: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平方和立方)

        7、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数学上,实数定义为与数轴上的点相对应的数。实数可以直观地看作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它们能把数轴“填满”。但仅仅以列举的方式不能描述实数的整体。实数和虚数共同构成复数。

        实数可以用来测量连续的量。理论上,任何实数都可以用无限小数的方式表示,小数点的右边是一个无穷的数列(可以是循环的,也可以是非循环的)。在实际运用中,实数经常被近似成一个有限小数(保留小数点后n位,n为正整数,包括整数)。在计算机领域,由于计算机只能存储有限的小数位数,实数经常用浮点数来表示。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它们的和为零,我们就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a,a和-a在数轴上到原点0的距离相等。

        2)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a与原点0的距离)实数a的绝对值是:|a|

        ①a为正数时,|a|=a(不变),a是它本身;

        ②a为0时,|a|=0,a也是它本身;

        ③a为负数时,|a|=-a(为a的绝对值),-a是a的相反数。

        (任何数的绝对值都大于或等于0,因为距离没有负数。)

        3)倒数(两个实数的乘积是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实数a的倒数是:1/a(a≠0)

        4)数轴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成绩

        想提高初中的数学成绩首先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且认真完成老师每节课布置的作业,这样子才能跟上学习进度。

        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而且最好能够提前一节课就把这些数学课所要讲到的内容提前进行预习,这样子才能够更快地了解相关内容。

        在下课的时候大家也可以一起来讨论一下自己不会的题目或者相互给对方出数学题,让对方做。

        如果说实在跟不上趟的话,也可以给自己聘请一个专门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一般来说,初中的数学还停留在套公式的阶段,并不是特别的难,只要认真学都是可以学会的。

        当然需要提高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勤奋的学习,不要总是想着靠他人或想着天上掉馅饼,那是不现实的。好好努力吧。

        数学答题技巧

        迅速摸清“题情”

        刚拿到试卷的时候心情一定会比较紧张,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不要匆匆作答。首先要从头到尾、正面反面浏览全卷,尽可能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摸清“题情”的原则是:轻松解答那些一眼就可以看出结论来的简单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对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以从心里分为比较熟悉和比较陌生两大类。对这些信息的掌握,可以确保不出现“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尴尬局面。

        做题原则“一快一慢”

        这里所谓的“一快一慢”指的是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题目本身实际上是这道题目的全部信息源,所以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逐字逐句地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各方面真正地看清题意。有一些条件看起来没有给出,但实际上细致审题你才会发现,这样就可以收集更多的已知信息,为做题正确率寻求保障。

        当思考出解题方法和思路之后,解答问题的时候就一定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这样不仅给后面的题目赢得时间,更重要的是在保证踩到得分点上的基础上尽量简化解题步骤,可使得阅卷老师更加清晰地看出你的解题步骤。

        把握技巧“分段得分”

        对于中考数学 中的难题,并不是说只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拿分而其他学生不得分。实际上,中考数学的大题采取的是“分段给分”的策略。简单说来就是做对一步就给一步的分。这样看来,我们确保会做的题目不丢分,部分理解的题目力争多得分。

       

        八年级上册数学提纲人教版相关 文章 :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整理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2020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人教版

        ★ 2017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 2021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

        ★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认真做 八年级 数学课本习题,就一定能成功!我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人教版(一)

        第41页练习

        1.证明:∵ AB?BC,AD?DC,垂足分为B,D,

        ?B=?D=90?.

        在△ABC和△ADC中,

        ?△ABC≌△ADC(AAS).

        ?AB=AD.

        2.解:∵AB?BF ,DE?BF,

        ?B=?EDC=90?.

        在△ABC和△EDC,中,

        ?△ABC≌△EDC(ASA).

        ?AB= DE.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人教版(二)

        习题12.2

        1.解:△ABC与△ADC全等.理由如下:

        在△ABC与△ADC中,

        ?△ABC≌△ADC(SSS).

        2.证明:在△ABE和△ACD中,

        ?△ABE≌△AC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只要测量A'B'的长即可,因为△AOB≌△A?OB?.

        4.证明:∵?ABD+?3=180?,

        ?ABC+?4=180?,

        又?3=?4,

        ?ABD=?ABC(等角的补角相等).

        在△ABD和△ABC中,

        ?△ABD≌△ABC(ASA).

        ?AC=AD.

        5.证明:在△ABC和△CDA中,

        ?△ABC≌△CDA(AAS).

        ?AB=CD.

        6.解:相等,理由:由题意知AC= BC,?C=?C,?ADC=?BEC=90?,

        所以△ADC≌△BEC(AAS).

        所以AD=BE.

        7.证明:(1)在Rt△ABD和Rt△ACD中,

        ?Rt△ABD≌Rt△ACD( HL).

        ?BD=CD.

        (2)∵Rt△ABD≌ Rt△ACD,

        ?BAD=?CAD.

        8.证明:∵AC?CB,DB?CB,

        ?ACB=?DBC=90?.

        ?△ACB和△DBC是直角三角形.

        在Rt△ACB和Rt△DBC中,

        ?Rt△ACB≌Rt△DBC(HL).

        ?ABC=?D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BD=?ACD(等角的余角相等).

        9.证明:∵BE=CF,

        ?BE+EC=CF+EC.?BC=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SSS).

        ?A=?D.

        10.证明:在△AOD和△COB中.

        ?△AOD≌△COB(SAS).(6分)

        ?A=?C.(7分)

        11.证明:∵AB//ED,AC//FD,

        ?B=?E,?ACB=?DFE.

        又∵FB=CE,?FB+FC=CE+FC,

        ?BC= 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ASA).

        ?AB=DE,AC=D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12.解:AE=CE.

        证明如下:∵FC//AB,

        ?F=?ADE,?FCE=?A.

        在△CEF和△AED中,

        ?△CEF≌△AED(AAS).

        ? AE=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13.解:△ABD≌△ACD,△ABE≌△ACE,△EBD≌△ECD.

        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

        ?BAE= ?CAE.

        在△ABE和△ACE中,

        ?△ABE≌△ACE(SAS).

        ?BD=CD,

        在△EBD和△ECD中,

        :.△EBD≌△ECD(SSS).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人教版(三)

        习题12.3

        1.解:∵PM?OA,PN?OB,?OMP=?ONP=90?.

        在Rt△OPM和Rt△ONP中, ?Rt△OMP≌Rt△ONP(HL).

        ?PM=PN(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OP是?AOB的平分线.

        2.证明:∵AD是?BAC的平分线,且DE,DF分别垂直于AB ,AC,垂足分别为E,F,?DE=DF.

        在Rt△BDE和Rt△CDF中, Rt△BDE≌Rt△CDF(HL).

        ?EB=F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3.证明:∵CD?AB, BE?AC,?BDO=?CEO= 90?.

        ∵?DOB=?EOC,OB=OC,

        ?△DOB≌△EOC

        ?OD= OE.

        ?AO是?BAC的平分线.

        ?1=?2.

        4.证明:如图12 -3-26所示,作DM?PE于M,DN?PF于N,

        ∵AD是?BAC的平分线,

        ?1=?2.

        又:PE//AB,PF∥AC,

        ?1=?3,?2=?4.

        ?3 =?4.

        ?PD是?EPF的平分线,

        又∵DM?PE,DN?PF,?DM=DN,即点D到PE和PF的距离相等.

        5.证明:∵OC是? AOB的平分线,且PD?OA,PE?OB,

        ?PD=PE,?OPD=?OPE.

        ?DPF=?EPF.

        在△DPF和△EPF中,

        ?△DPF≌△EPF(SAS).

        ?DF=E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6.解:AD与EF垂直.

        证明:∵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AC,?DE=DF.

        在Rt△ADE和Rt△ADF中, ?Rt△ADE≌Rt△ADF(HL).

        ?ADE=?ADF.

        在△GDE和△GDF中,

        ?△GDF≌△GDF(SAS).

        ?DGE=?DGF.又∵?DGE+?DGF=180?,?DGE=?DGF=90?,?AD?EF.

        7,证明:过点E作EF上AD于点F.如图12-3-27所示,

        ∵?B=?C= 90?,

        ?EC?CD,EB?AB.

        ∵DE平分?ADC,

        ?EF=EC.

        又∵E是BC的中点,

        ?EC=EB.

        ?EF=EB.

        ∵EF?AD,EB?AB,

       好了,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