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情感作文 情感作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zmhk 2024-05-13 人已围观
简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2.五年级上册的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2.五年级上册的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什么记
4.《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苗和大树在一起说了哪几件事?
6.《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写作背景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篇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篇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篇三: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课文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小苗”指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小苗”还意味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需要汲取营养,而“大树”则指季老先生学识渊博,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原文(部分):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 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 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扩展资料: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作者访问名人的对话,包括访季羡林(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访史铁生、访李国文、访丁聪、访黄宗江、访靳尚谊、访曹文轩等。作者是张钫,女,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
参考资料:
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什么记
现代作家张苒发《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共有15个自然段.《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一~九自然段):苗苗与季老关于儿童是否可以读闲书的谈话,表明了季老对儿童阅读课外书的支持。
第二部分(十~十一自然段):季老根据偏科问题,向21世纪的青年提出了“三贯通”要求。
第三部分(十二~十五自然段):季老鼓励早学外语,并提出积累古诗文的要求。
扩展资料:
课文解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表面上课题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小苗”和“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长的内容。
作者简介:
张钫(1989年1月12日至2018年7月7日)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报考人大附中高中部。2018年7月7日,张钫在美国休斯敦因病逝世,年仅29岁。
百度百科-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百度百科-张坊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访谈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作者访问名人的对话,包括访季羡林(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访史铁生、访李国文、访丁聪、访黄宗江、访靳尚谊、访曹文轩等。
原文(部分):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 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 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 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 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扩展资料: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中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 2003年,受香港《明报》出版社的邀请,她和另外三位内地小作家与文学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会面交谈,被港人戏称为四小侠和查大侠“香江论剑”。
张钫,女,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 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
参考资料: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苗和大树在一起说了哪几件事?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说的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两个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他们从四个方面交流了看法:
一、是阅读闲书的问题,说明阅读闲书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二、是偏科问题,季老教的苗苗不要偏科,要做到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三、是学习外语的问题,季老认为,早学外语比晚学好;
四、是积累古诗文,季老倡导多背古诗文。
扩展资料: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作者张翎出版的第一本书,书中记录了她与名人的一次次精彩对话,其中包括访季羡林、访史铁生、访李国文、访丁聪、访黄宗江、访靳尚谊、访曹文轩等。本书前后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
与金庸先生“香江论剑”会谈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内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在海内外引起一定的轰动。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写作背景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小苗和大树在一起说了三件事:(1)阅读闲书的问题:说明阅读闲书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
(2)偏科问题:季老教苗苗不要偏科,要做到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
(3)学习外语的问题:季老认为,早学外语比晚学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季老认为学一门外语显得尤为重要。
(4)积累古诗文:季老倡导多背古诗文。
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扩展资料: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 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百度百科-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苗和大树在一起说了哪几件事?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幼年起,她就在巴金、冰心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长大。《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作者访问名人的对话,包括访季羡林、访史铁生、访李国文、访丁聪、访黄宗江、访靳尚谊、访曹文轩等。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张锲,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鲁景超。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扩展资料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作者张钫出版的第一本书,书中记录了她与名人的一次次精彩对话,其中包括访季羡林、访史铁生、访李国文、访丁聪、访黄宗江、访靳尚谊、访曹文轩等。本书前后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
与金庸先生“香江论剑”会谈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内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在海内外引起一定的轰动。
百度百科-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百度百科-张钫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主要有四件事情。《一》、多读些闲书
1、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2、季羡林: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3、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4、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的通顺呢?
5、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6、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7、“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羡林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
《二》、三贯通。
1、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2、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3、“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羡林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三》外语早学习。
1、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2、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
3、这个意思是说越早学习外语,基础更好。
《一》、多背诗文。
1、季羡林: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2、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3、季羡林: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4“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羡林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羡林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扩展资料:
《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作者:张钫,女,原名张苒,笔名张苗。
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中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
2003年,受香港《明报》出版社的邀请,她和另外三位内地小作家与文学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会面交谈,被港人戏称为四小侠和查大侠“香江论剑”, 会谈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内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在海内外继续引起一定的轰动。
《二》内容简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作者访问名人的对话,包括访季羡林(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访史铁生、访李国文、访丁聪、访黄宗江、访靳尚谊、访曹文轩等。
目录:
小友张苗(代序)
访胡青,老舍爷爷是个“小孩儿王”。
访季羡林,在季羡林爷爷家的那片荷塘前。
访史铁生,两个傻子的“好运设计”。
访李国文,李国文伯伯开讲:《三国演义》。
访丁聪,您为什么永远是“小丁”。
访黄宗江,“卖艺人家”,好老头儿。
访靳尚谊,大画家给我上大课。
《三》文章
时间:1999年8月21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好了,今天关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